產品選擇多樣、價格低廉實惠、促銷琳瑯滿目,是量販業吸引來客的不二法門。但十多年前登台的好市多卻大逆其道,僅提供少數領導品牌與自有品牌、超過需求的特大包裝,雖然壓低產品單價,但也大幅提高客單價,除此外更前所未見地嚴格堅守1200元年費門檻。種種顛覆傳統量販通路的經營策略,讓好市多成功挑戰其他耕耘已久的零售商,並促使台灣通路版圖重新洗牌。
好市多於1997年進駐台灣,2005年開始加快展店,2007年以5家店的規模成功登上台灣家庭民生消費品第5大零售商,最近一年更一口氣從6家增加到9家,短短五年內,好市多佔有率成長2倍多,目前已首度擊敗大潤發,站上台灣前三大。當家樂福與大潤發等量販店面臨全聯社大舉進攻的威脅時,好市多不僅未受影響,普及率更一路挺進至四成四,業績年年亮麗成長。
好市多的積極擴張,對其他量販通路究竟產生何種衝擊?觀察去年八月好市多新闢兩店後,南台灣民生消費市場的變化,即可一窺究竟。
2012年景氣不振,內需民生消費市場雖仍維持成長,但Kantar Worldpanel的調查顯示,越往南走,景氣不佳的氣氛越明顯。當台灣各地都能維持6%以上的成長時,南台灣僅成長2%,在所有地區中敬陪末座。主要的民生消費品通路商皆備受挫折,唯獨全聯福利中心與好市多卻仍欣欣向榮。傳統量販業者前有景氣不佳,後有全聯與好市多大舉來攻,腹背受敵,處境艱難,業績衰退高達一成。
然而,傳統量販店的威脅究竟來自於超市型態的全聯社,亦或同是量販型態的好市多呢?根據Kantar Worldpanel的消長分析發現,傳統量販店同時遭逢大小兩端擠壓,兩者帶來的影響程度相當,流失的業績各約有三成轉向全聯社及好市多。
那麼,消費者是不是就此捨棄傳統量販店呢?Kantar Worldpanel進一步分析發現,傳統量販店的全年普及率其實並未衰減。這也就是說,南台灣的民眾仍然會光顧傳統量販店,只是當有大宗或少量商品的採購需求時,開始會轉往好市多或全聯購買。換言之,傳統量販店其實並未真正失去顧客,但顧客的忠誠度確實已經明顯降低。
一般以為,好市多的超大包裝,對既有量販店較耐存放的非食品類影響最大,Kantar Worldpanel卻注意到,食品類才是最受衝擊的對象,單是最近一年內的跌幅就高達12%,遠遠高於非食品類(3%)。
其中,好市多造成的衝擊與移轉力道明顯勝過全聯。以鮮乳為例,在台南與高雄兩店開幕後一年內,好市多在南台灣的鮮乳銷售即達倍數成長,是其他量販店鮮乳重挫的最大肇因。其他像優酪乳、麥片、泡麵等食品,亦出現類似的驚人差距。
今年八月,好市多進駐桃園,開幕當天湧入逾萬人搶購,甚至一度癱瘓當地交通,桃竹一帶的量販版圖勢必將起變化。展店速度加快的好市多,接下來又會祭出甚麼策略?其他量販店該如何因應?製造商又該採行何種策略以平衡通路勢力,以免造成全聯福利中心與好市多逐漸稱霸的局面?若需更多資訊與建議,歡迎聯絡Kantar Worldpanel,商務策略部,我們將提供您更多的市場資訊與建議。
*如蒙引用數據,請註明資料來源及分析為Kantar Worldpanel Taiwan 模範市場研究顧問公司